WFU

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

生雞肉到底要不要洗?




 美國疾病管制署和農業局曾發過文章討論雞肉要不要洗這件事情,搞得大家人心惶惶,很多朋友爬文之後覺得細菌的種類太多,無法理解,所以我就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:

 





影響各類細菌的生長不外乎依照特性給予適當的環境就會長得好,像是溫度、氧氣、水分、鹽度、酸鹼值等影響因子。細菌大量繁殖或產生的毒素污染了食物,也就是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。


清水清洗只能洗掉表面的灰塵和異物,除了減弱嗜鹽性的細菌生長之外,並無法剷除大部分的細菌。舉例來說,海產中的腸炎弧菌就是一種厭氧又嗜鹽,不耐冷熱的菌,所以用流動水清洗、低溫保存或高溫烹調,就可以避免感染。





以消費者對雞肉的採購習慣來說,開放式的菜市場於室溫環境下,肉品容易變質、孳生細菌,甚至腐敗。以前甚至可以在市場中挑選活雞現場宰殺,消費者以為這樣比較新鮮,卻不知道動物在驚恐或不正確的宰殺過程中,糞便中的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與血水混雜後,使得肉品本身也被污染了。法令禁止現場宰殺後,宰殺提早在市場開市前進行,而宰殺後到販售的階段,保存環境與溫度控制也相當重要,倘若都在室溫當中進行,便是給予細菌一個好的生長環境長好長滿了。

因此合格電宰雞隻並經低溫保存的雞肉,才能減少細菌的污染以確保食肉的衛生安全。舉例來說,合格工廠認證的雞肉,規定分切作業必須在 15 ℃ 以下的環境進行,雞隻在屠宰前三天都需要經過藥檢和確認雞隻健康,處理過程也比較人道。





冰箱管理的部分,生肉品應該要獨立放置,更不可以和熟食或蔬菜水果混雜,殘留在肉品上的細菌可以經過高溫烹調殺滅,特別是水果一旦沾染,在攝食前並不會烹煮水果因此無法藉由烹煮來滅菌,導致食物中毒的機率就增加了。詳細的冰箱管理是大議題,改天再另外撰文。




製備過程就非常考驗個人的衛生習慣,我考察過不少廚房,許多職業老手也有不少錯誤習慣而可能導致食物污染,因此現在才會在HACCP規範的廚房中,從動線上、設備上、服裝上、人員分配、時間區隔等進行切割與管控。

在家中,『低污染到高污染』的食材處理順序是必須遵守的。美國雞肉容易導致污染,我猜想可能是清洗完低污染的生菜沙拉之後便放置在檯面上,接著處理雞肉的過程中可能導致血水噴濺或拿取的時候跨過生菜的『上空』,難以察覺血水滴到菜盆中,燙熟的雞肉放到被污染的生菜,而導致食物中毒。另外,是否在處理生肉之後確實的洗手、餐具和砧板是否確實分類,生水是否殘留等,太多因子會交叉污染了,因此好的作業習慣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關鍵啊!



控制這三個因子,我相信應該就可以大大減少生肉污染的問題,也不用為洗不洗這種事情煩心,不光是雞肉,所有的生肉都適用這樣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