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老師以台大教發中心為例,說明在這項工作中的三個心法:
一、
由下而上:『教育要變,就要靠老師,要改變一個老師,靠的是感動,不是靠壓迫。壓迫,最多只能得到表面的服從,沒辦法真正讓老師改變他的心』因此老師在台大校內推動的翻轉教室工作坊、e-professor課程、教師領航成長社群等,目的都是為了讓老師們學會更多教學技能、也體認到教學的美好和熱情。
二、
從心開始: 由於在大學裡,每一門課學生都可以在學期末對老師的教學評分,但往往對於一門內容很棒、教學很用心的老師,鮮少同學會提出感謝,彷彿一切都是這樣的理所當然;稍有不順同學心意,便可能在學期末收到各式痛徹心扉的批評。長久下來,大學老師們身心俱疲,在教學現場中失去教學的熱忱。也因此葉老師在台大推動『教師感恩週』活動、舉辦教師卡設計比賽,讓學生也有機會對老師說謝謝。這看似一張張微不足道的卡片,老派的卡片傳情活動,其實是可以拯救崩壞的師生關係和變態的教學評量制度的缺陷。
三、
從新出發: 教學改革並非一朝一夕,大學老師在專業上或許學有所長,但在教學上完全是空白一片,新進教師面臨的是嚴峻的升等考核制度、稀少的研究經費、新興教學的翻轉世代,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帶領,也因此在台大的新進教師研習中,注入這樣的教學元素,讓新進老師可以準備好才出發。
大家一直以為只有學生需要老師指引,其實,老師也很需要學生,在老師疲憊時候適時拉老師一把,師生關係之所以可貴,是在那之後相互扶持與互動。當教育變成服務業之後,提供制式化、標準化的服務固然保有了表面上格式化的品質保證,也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,師生之所以為師生之間的珍貴元素。
藍偉瑩老師致力推動高中的科學翻轉課程,呈現高中教學的現場,也提出高中教育的挑戰,試圖讓大學端教師理解高中教育的現場如何、說明高中老師如何試圖訓練學生具備做學習的能力、大學各系所更應該思考該系所所需要的學生特色和能力、重新檢視招生簡章、課程地圖。
其中老師在一開始便提醒大家,在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,並提醒我們:『階段功能為彰顯,整體教育必失敗』的警語。
國小:習慣建立和人格教養
國中:學習方法的建立和探索
高中:挖掘興趣、適才適性、深耕教育
大學:分化跨域、卓越整合
其實這概念在顏聖紘老師的演講中是相互呼應的,老師在大一新生中發現,同學畫不出台灣地圖、不會做行程規劃、不知道如何作時間安排,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是欠缺的,連抹布都擰不乾,甚至很多同學以為,念生科系就是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吹冷氣,要吹冷氣就去小七吹就好了啊,不需要知道物種的分布、水域、地質,以後就可以往生技業發展賺大錢。
孩子們在生活經驗的缺乏對學習是不利的,在讀書之外,需要很多的遊戲、活動、實作、實驗、討論和互動的過程,也必須學習如何安靜聆聽、專注學習和自我內化,另外如何發言、如何適時地表達發言,而不至於淪落到跳針式的無厘頭發言、或是自以為是地炫耀式發言、譁眾取寵的無意義發言,也是現今教學現場的另一種挑戰。
教育是恆長累積的過程,家長必須耐心等待,當我們期待孩子快速學習、科科滿分的時候,其實我們只是希望他們熟習每一種考題,就算得到看似完美的成績之後,卻也必須承擔孩子失去了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。
我為人母亦為人師,教學是一份工作,但更是一項志業,唯有讓下一代變好,台灣才會更好,我也會好好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