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已於105.12.05刊登於觀策站
『育幼院就是以前的孤兒院,這就是大家以前的認知,現在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,但是沒有辦法發揮功能,這些孩子的人生都有他們的無奈,但我覺得他可以決定他們自己,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任。』
在片頭,信義育幼院的院長如是說。
孩子們翻山越嶺,在大雨、颱風、烈日下奔馳,有摔到山溝、有犁田、有落鏈、有爆胎,還有搞失蹤、或是逆向下坡的山路上衝到大人追不上。有些事件,或許真的只是意外,但每一個意外,其實都是一個孩子內心事件的投射。
失蹤的孩子,是因為想躲起來、離開育幼院,回到自己南投的家。
摔車的孩子,是因為想受傷,不要繼續騎車,選在保母車的附近緊急煞車。
逆向下坡的孩子,是想超越、不受控制地享受速度和快感。
跌倒之後不怕痛還繼續騎的孩子,是因為想騎到嘉義,找媽媽。
政府在設立機構的時候,很少去思考這些機構的未來,大部分就是: 育幼院收容孩童、安養院收容老人,而之後的機構評鑑,我們看消防安檢、看照護比、看飲食、看設備…看這些可以量化的數字上升,彷彿一切都如數字般的美好,反正,能夠解決現況就好。而信義育幼院的院長想的是孩子的未來,是除了給吃給睡之外,孩子在失去一般家庭庇佑的時候,如何去彌補孩子們那塊看不見內心深處缺憾。
失蹤的孩子,被育幼院的阿姨找到了。
摔到山溝的孩子,讓環島志工叔叔拉了出來。
逆向下坡的孩子,讓志工教官叔叔追到了。
努力參加比賽的阿賢,藉機回家去看了阿嬤。
還有志工宋伯,一路上幫每個孩子補胎。
院長、育幼院的社工和阿姨們、環島陪騎的志工叔叔阿姨們、每一站讓孩子們吃飯休息的國小、旅社、飯館,每一雙手,都沒有漏接這些孩子。
信義的孩子們早早就在團體生活中找到生存之道,要自己洗衣服,要搶得到水龍頭、脫水機,要能夠面對同儕之間的紛爭,他們這樣熟練又俐落,自動自發一早起來排隊領了早餐去上學。他們在體育比賽也表現得傑出,在學校時,也不因為是育幼院的孩子而隱瞞身分,甚至成為風雲人物,院長要他們不要隱瞞,早早認清自己的現況,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,趕快訓練自己獨立生活的技能。
越隱晦逃避,日子就越黑暗,不如正面迎擊,陽光也不再刺眼了。
我從來沒想過孩子們進了機構之後的未來,我終於了解,其實,從這些孩子進來第一天,其實就是要做回家的準備,但是回家的路很漫長。回家,對我們來說是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,但對這些孩子來說,他必須努力證實自己的價值,才有可能被家人接納,才有回家的一天。
在這之前,家庭失能的孩子,他們的問題都是社會的問題,最後也都是我們的沉重負擔,倒不如讓我們成為他們失去家庭庇佑之後的後盾,支持這些孩子如天使般繼續騎車奔馳。